工作报告解读: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七大未来产业
- 栏目:研究成果
- 来源:研究整理
- 发布时间:2025-03-10
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,要着重培育并壮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。不断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之路,积极开展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活动,从而推动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实现安全且健康的高质量发展。与此同时,着力建立未来产业投入持续增长的机制,大力培育包括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等在内的未来产业,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此外,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,要激发数字经济的创新活力。持续推动 “人工智能 +” 行动,把数字技术与我国的制造优势、市场优势充分结合起来,大力支持大模型的广泛应用,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、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,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一、商业航天:从国家队到民营舰队的升维竞争
商业航天作为当今航天领域的热门赛道,正经历着从传统 “国家队” 主导迈向 “民营舰队” 兴起的深刻变革。它涵盖了火箭研发制造、卫星组网以及各类航天技术应用等多个关键环节,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,吸引着众多民营企业的纷纷布局,竞争态势愈发激烈,也推动着航天技术不断突破与创新,对全球航天产业发展格局产生着深远影响。
中国商业航天已形成“火箭-卫星-应用”全产业链生态。2024年,蓝箭航天“朱雀三号”完成可回收火箭十连发试验,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3000美元;银河航天“一箭七星”组网成功,建成全球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。政策端,国家航天局近期发布《商业航天准入白名单》,首次将民营火箭企业纳入政府采购目录。
核心技术突破聚焦三大方向: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(液氧甲烷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6个月)、星载人工智能(遥感卫星实现实时目标识别)、星间激光通信(传输速率突破100Gbps)。中金公司测算,2030年卫星互联网终端市场规模将达1200亿元,其中海洋、能源、农业等垂直领域占比超60%。 投资风向标:关注“发射能力+数据变现”双轮驱动型企业,如具备年发射30次以上能力的火箭公司、拥有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牌照的卫星运营商,以及布局卫星导航增强服务的北斗产业链企业。
二、低空经济:重构城市三维交通网络的“空中的士”
低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,它以低空飞行器为主要载体,致力于构建起城市三维交通网络。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、地面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,低空经济应运而生,通过开发低空空域资源,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、便捷、环保的出行选择,有望彻底改变传统城市交通模式,开启城市交通的新纪元。 深圳、合肥等15个城市已开展低空经济试点,亿航智能EH216-S获全球首张载人eVTOL适航证,单机售价280万元,续航里程达120公里。
产业爆发背后是“三电革命”:宁德时代发布航空固态电池(能量密度500Wh/kg)、华为推出低空通信基站(时延低于10ms)、大疆创新毫米波雷达成本下降40%。
应用场景呈现“2+3”格局:物流配送(顺丰日均无人机包裹突破50万件)、城市通勤(小鹏汇天计划2026年推出飞行汽车)两大核心场景,叠加农业植保(极飞科技市占率35%)、电力巡检(大疆行业版年出货量超2万台)、应急救援(纵横股份参与河南洪灾物资投送)三大延伸领域。
三、生物制造:合成生物学开启“细胞工厂”时代
生物制造是 21 世纪新兴的前沿科技领域,它借助合成生物学的力量,将细胞打造成功能强大的 “细胞工厂”。通过对生物体内的基因进行精准编辑和改造,实现生物物质的高效合成与生产,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、新材料、能源等多个重要领域,正引领着一场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,为解决全球资源、环境和健康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。
华恒生物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,将维生素B12发酵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,成本下降50%。产业呈现“双螺旋”发展:上游DNA合成赛道,擎科生物推出“24小时基因合成服务”,单碱基成本降至0.1美元;下游应用端,凯赛生物的生物基尼龙56已用于安踏运动鞋制造,碳排放减少70%。
政策催化下,全国已建成23个生物制造中试平台,上海张江“生物铸造厂”实现从基因设计到产品量产的全流程自动化。麦肯锡预测,2030年全球生物制造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美元,其中中国占比提升至30%,食品级微生物蛋白、生物基塑料替代品或成最大增长点。
四、量子科技:算力革命的“终极武器”
量子科技被视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,它以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,具有颠覆传统的强大算力。在微观世界里,量子比特能够实现叠加和纠缠等独特现象,使得量子计算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远远超越经典计算机。量子科技的应用范围广泛,涵盖通信、计算、传感等多个领域,正引领着一场新的科技变革,对国家安全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。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“祖冲之三号”实现255量子比特操控,求解特定问题比超级计算机快1亿倍。产业“三驾马车”并进:科大国盾量子通信设备护航长三角政务网、本源量子推出2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(售价800万元)、国仪量子钻石传感器突破纳米级磁检测精度。
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:金融领域,工商银行量子加密系统日处理交易超10万笔;医药研发,量子计算辅助的新冠变异株预测准确率提升40%;能源勘探,量子传感使油气探测深度增加300米。Gartner预测,2027年全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将达500亿美元,量子云服务平台用户数突破10万家。
五、具身智能:人形机器人的“觉醒元年”
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前沿方向,它聚焦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,旨在让机器人具备像人类一样的感知、认知和行动能力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、机器人硬件以及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,人形机器人正逐渐从科幻走向现实,在工业生产、服务行业以及家庭生活等多个场景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,有望成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得力助手,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化的新阶段。
宇树科技H1人形机器人进入比亚迪工厂实测,完成车门质检、零部件搬运等12项任务,作业效率达人工的80%。技术突破“三重门”:华为盘古大模型提供多模态交互能力(响应时间<0.5秒)、特斯拉Optimus Gen-2关节自由度达40个、鸣志电器空心杯电机扭矩密度提升至45N·m/kg。
产业化落地呈现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策略:先攻工业场景(汽车制造、3C电子),再渗透服务场景(医疗陪护、餐厅传菜),最后进入家庭场景(儿童教育、老人照护)。高盛预测,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,中国将占据35%份额,伺服电机、力矩传感器、精密减速器三大核心部件成本占比超60%。
六、6G:空天地一体化的“数字神经”
6G 作为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,是未来数字世界的基石和纽带。它致力于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通信网络,将卫星通信、地面通信以及各种智能设备无缝连接,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高速、低延迟通信。6G 技术将为物联网、工业互联网、智能交通等众多领域提供强大的支撑,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迈向新的高度,成为现代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。
中国移动联合华为完成太赫兹通信外场测试,峰值速率突破1Tbps,时延低于0.1ms。技术路线呈现“三融合”特征:通信-感知一体化(华为试验雷达精度达毫米级)、人工智能内生(中兴推出6G自智网络大脑)、星地频谱共享(银河航天验证高低轨卫星动态频谱接入)。
应用场景跨越“两个空间”:近地轨道,中国星网启动1.3万颗低轨卫星组网;地面层,智能超表面(RIS)基站部署成本比传统基站低70%;高空层,平流层飞艇通信覆盖半径达100公里。ABI Research预测,2030年全球6G设备市场规模将达3400亿美元,卫星互联网终端、智能反射面、太赫兹芯片成三大核心增长极。
七、“人工智能+”:产业革命的“寒武纪大爆发”
“人工智能 +” 是当前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,它代表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各个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。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,而是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,如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、自然语言处理等,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和升级,催生出大量新的业态、新的商业模式,引发产业革命的 “寒武纪大爆发”,全面重塑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。